被質疑被圍觀又被送上神壇,32張巨物圖來襲,為什麼它令人恐懼又癡迷?

加油娜娜酱 2022/07/22 檢舉 我要評論

光看圖,我就慌了。

看到巨物,第一反應: 巨物恐懼癥

但!當你被巨物們嚇得不輕時,正有許多人,為巨物的神秘而瘋狂。

▲里約耶穌像近景

有一個 10W+成員的小組「BDOER巨大沉默物體迷戀者」,十分有趣。

點進他們的帖子,能看到各種聞所未聞的「巨物」,像極了某個科普小組。

在他們的認知里,巨物令人敬畏,令人好奇不已。

▲《金門橋上的死神》

幾千年來,人類習慣于用豐富的想象力將超脫掌控的事物「 神化」。

現代人腦補巨物,也是如此。

因此,乘著人類想象力的翅膀,無數巨物拔地而起。

▲泰國河口寺廟巨佛

建筑、雕塑、猛獸、機甲、藝術創作......

你敢信麼,巨物也有這麼多品種!

01

玩具界的巨物

從來沒有人規定,玩具只能被拿在手里擺弄。

當一個比人大得多得多的玩具,出現在你面前,你會作何反應?

▲Royal de Luxe制作的巨型木偶

法國國寶級戲劇公司Royal de Luxe,最出名的就是巨型木偶表演。

點開圖的瞬間差點把我送走......

像極了電影《死寂》里的木偶被放大幾百倍后的樣子。

▲《柏林墻》里的小侄女

但其實每個木偶演繹的是童話故事,《柏林墻》、《蘇丹的大象》......

木偶們在全世界的街頭巡回演出,巨大的視覺沖擊力,引無數市民圍觀。

▲街頭巡演畫面

而這個作品的創作初心是:

無論木偶多麼巨大,只要保持一顆童心,故事并不會因為木偶的龐大而變味。

▲《柏林墻》里的潛水員

喜歡日漫的朋友對這個大玩具一定不陌生。

神奇的兵器-高達。

千呼萬喚,日本第一台會動的1:1高達終于出廠了!

高約18米,可以做出跪下、轉頭、動手指等簡單動作。

這對資深高達迷來說,簡直是圓夢時刻!

未來,這個星球是否會像高達漫畫里一樣,我們不得而知。

但這就是一個開始,人類書寫不可能的開始。

02

建筑界的巨物

高樓大廈固然不可怕。

但如果建筑都是這樣的,你還扛得住嗎?

越南「佛手橋」,爆紅ins的網紅景點。

整座橋被一雙巨大的佛手捧起,佇立于群山之間,神秘、又令人敬畏。

相比于走在橋上,在高處俯瞰全景才更震撼。

有那麼一瞬間,覺得人類是如此渺小。

又覺得人 類是如此偉大,才能創作出此番景象

蒙地賽羅水壩的光榮洞,簡直把巨物恐懼癥患者拿捏住!

是世界七大人造洞穴之一,每秒泄洪1500噸。

有人說它是瀑布,有人說它是漩渦,也有人說它通往無望之境。

但其實它的作用是在水壩存儲能力達到極限的時候,盡快排出多余水量。

不得不說,光是看圖,我就感覺要被吸進去了!

03

雕塑界的巨物

世界各地雕像林立。

越來越多的國家傾向于用巨型雕塑,來表明本土文化底蘊深厚。

▲日本仙台觀音像

位于里約熱內盧的基督像,身長38米,足足有13層樓高。

站在它的腳下,脖子凹成90°也未必能看清它的臉。

耶穌基督雕像身著長袍,雙臂平舉,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。

造這個雕像的初衷,是為了 傳達里約博愛、獨立的精神

人們從市內就能看到這個雕塑。

而同時,他也俯瞰著里約熱內盧市的美麗全景。

世界上最高的雕塑:印度Statue of Unity,加上基底總高240米。

而排在第二的河南中原大佛僅128米,自由女神雕像93米。

該雕塑為 紀念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薩達爾·瓦拉巴伊·帕特爾。

雕塑在空曠的土地上,拔地而起,這才是真的「和太陽肩并肩」。

很有意思的是,雕塑的建造費用為民間集資,共22億。

對于印度普通家庭來說,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,又何談紀念?

04

大自然里的巨物

除了人為建筑,自然形成的巨物最能勾起人們的好奇心。

▲伯利茲大藍洞水底

俄羅斯西伯利亞巨型「天坑」,直徑近1公里、深達524米。

其前身是鉆石坑。

據報道,曾有直升機飛過時被坑里的渦流反吸向礦中,萬幸最后沒有發生意外。

也曾有建筑公司提議將其改建成一個容納10W人的城鎮,還好最后未落實。

腦補一下,住在這樣的深坑里,換我一定一百個不愿意!

位于伯利茲的大藍洞,更是「活久見」的存在!

305米的 世界最大口徑,123米的洞深。

是已發現的全世界第四深的水下洞穴,也被譽為世界十大潛水圣地。

水下的鯊魚品種繁多,潛水越深,水質越清,地質構造也越復雜難懂。

可以說是美麗與危險并存。

如果說這里是冒險者的天堂,

那對于深海恐懼癥患者來說,就是地獄!

05

電影里的巨物

出于對巨物的「慕強」心理,電影里越來越多徒手「撕」怪物,一拳鑿天坑的巨物。

人類的想象力有多大,它就可以有多強。

《降臨》的外星飛船,不得不提。

一出場就令人腎上腺素飆升。

這巨大之物,形狀高度抽象,不透明,沒有窗口。

尺寸完全超出人工能制作的范圍,是世界電影史上體積最大的外星飛船。

在電影院的IMAX熒幕前看這部電影時,巨物帶來的壓迫感更為明顯。

觀眾會本能地產生被侵吞的戰栗。

06

藝術創作下的巨物

除了電影,還有一些用繪畫、渲染手段來創造巨物的腦洞家。

相比電影,藝術創作下的巨物則 更夸張、更神秘

▲Pete Mohrbacher個人作品

Pete Mohrbacher,一位來自美國的概念設計師。

曾為知名卡牌游戲鼻祖-《萬智牌》作畫。

▲《萬智牌》系列插畫

他用作品搭建了一個千奇百怪的神明世界,與其說是可怕,更像是顛覆。

各式各樣的神秘宗教人物,既詭異又端莊。

▲Pete Mohrbacher個人作品

只一眼,便將人拖入巨大的、陰暗的次元里。

▲Pete Mohrbacher個人作品

Stuart Lippincott,同為來自美國的數字藝術家、概念設計師。

他非常擅長以超現實的方式,展示極強的空間感與神秘感。

▲Stuart Lippincott個人作品

巨大的人臉、通體雪白的人像......

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時,感覺到的不是空洞、害怕,是救贖。

▲Stuart Lippincott個人作品

原來人類是那麼得渺小,大自然是那麼得廣袤。

當巨物用來寄托情感,連帶著人類的敬畏之情也被無限放大。

▲Stuart Lippincott個人作品

無論是恐巨還是迷戀巨物,我們都必須承認:

巨物是人類處于浩瀚世界中渺小的真實寫照。

▲設計師 Karen Cantú 的超現實數字合成影像

幾千年前,盤古、龍......各路神仙靈力掐架。

幾千年后,猛獸、機械戰甲......紛紛沖上大銀幕。

人類對巨物的敬畏與生俱來 。

▲藝術家Beeple個人作品

登上世界最高峰,探索海底最深洞穴。

造衛星、上太空......無窮無盡的黑色宇宙,從龐大可怖逐漸變得面目清晰。

人類一直在用我們的方式致敬「巨大」。

▲Emilie Nicolas《Pstereo》MV片段

最後再為大家分享一組圖片,墨西哥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魯本·奧羅斯科(Ruben Orozco)為西班牙銀行 Kutxabank 的慈善機構 BBK 基金會(BBK Foundation)的一個項目創作了這個神秘人物,名為「Bihar」(巴斯克語中的「明天」)

用戶評論